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確保守住環境安全底線意義重大。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按照國務院安委會和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
一、認清形勢,突出做好環境風險管控工作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風險問題呈多發高發態勢,環境風險源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形勢依然嚴峻,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仍面臨巨大挑戰。各地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風險管控工作,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要認真分析并準確把握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環境事件規律特點,盯緊涉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重金屬等重大環境風險源,督促指導企業切實落實環境安全主體責任。根據飲用水水源地、化工企業周邊集中人群等重點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應急預案和必要的應急物資準備。
二、拓寬信息渠道,加強應急值守工作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進一步健全應急值守制度,嚴格落實領導同志“AB”角帶班和24小時專人值班制度,確保責任落實到人。充分利用信息報告或調度、新聞輿情監測、“12369”環保舉報、部門間信息共享等信息源,多渠道收集突發環境事件信息,確保突發環境事件早發現、早調度、早處置,第一時間向當地黨委政府和上級生態環境部門報送事件信息。對于可能造成跨界污染的,要及時向下游政府或者有關部門進行通報。
三、完善會商機制,及時分析研判態勢
各地要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研判處置會商機制,在獲取突發環境事件有關信息后,及時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研判,分析事件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和事件發展趨勢。要加強與科研單位的溝通交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在開展會商研判等工作時,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對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環境影響的,及時組織會商提出科學處置措施方案。
四、及時派員趕赴現場,做好事件處置工作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堅持“有事沒事當有事準備、大事小事當大事對待”,當遇到重特大或者敏感事件,或者發展趨勢不明、上報情況不清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根據研判結果,及時向政府提出應急處置措施建議,確保將事件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應急處置期間,第一時間開展監測和數據分析,為應急處置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支撐。
五、主動公開事件信息,做好輿情應對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高度重視輿情應對工作,主動協助政府及時高效、客觀發布事件信息,既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權威性,也要充分利用新型媒體的時效性。必要時,邀請專家進行點對點解讀,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發生重特大或者敏感事件時,5小時內要發布權威信息,24小時內要舉行新聞發布會。在應急處置過程中,要根據事件發展趨勢,持續做好輿情監測,及時掌握輿論動態,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六、嚴格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評估,健全分析總結機制
各地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開展突發環境事件調查及環境影響和損失評估工作,依法依規追究責任,并及時將有關情況向社會公開。對典型突發環境事件,要及時總結剖析事件應對中存在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提出整改措施和政策建議。通過案例回放等方式開展警示教育,推動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提升應急處置水平。
各地要狠抓責任措施的層層落實,務求取得實效。我部將加強跟蹤督辦,對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有關工作要求落實不到位的情形適時進行通報。問題嚴重的,將提請當地政府依法依規追責問責。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2019年1月30日
抄送: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19年1月31日印發